本文原标题:《三伏贴灼伤儿童增至119人!对于“跟贴”,柳州中医专家这样说》
通报称,近日,江西省儿童医院在提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简称“三伏贴”)服务中,部分儿童出现皮肤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叫停该院“三伏贴”服务项目,抽调省内多学科专家对患儿进行会诊治疗,同时派出工作组进驻医院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经调查,7月12日,该院医务人员为提高疗效,在“三伏贴”辅料配制过程中将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调整为老姜,酒精浓度从56提高到62,是导致部分儿童贴敷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专家组认定:此次“三伏贴”不良反应系辅料配制欠合理导致,不良反应整体可控可治。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已责成医院全力做好不良反应儿童的随访、治疗和关怀等后续工作,对相关责任科室负责人进行了免职处理,并要求医院认真吸取教训,强化管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下一步,省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省范围内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7月12日~13日,92名儿童在接受江西省儿童医院“三伏贴”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灼痛感、起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甚至有儿童随后开始持续发烧。
7月16日,江西省儿童医院曾发布通报称,医院已暂停该治疗项目,仍在对“三伏贴”儿童进行后续随访和诊治,并配合专家论证和原因分析工作。
7月17日,记者从多名被灼伤儿童家长处证实,据不完全统计,7月13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进行“三伏贴”治疗后,有至少27名儿童被灼伤。粗略计算,截至目前,在此次事件中,被灼伤儿童总人数已增至119人。最小年龄仅11个月,多人未满2岁,大多3~5岁。
“我患有慢性咽喉炎,冬季发作频繁,听说贴三伏贴可以‘冬病夏治’,今天我特意来试一下。”30岁的李女士说。7月18日,记者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了解到,入伏以来,每天都会有像李女士这样前来贴三伏贴的患者,有些已经坚持贴敷好几年了。
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范江俊介绍,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在每年夏季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的一种方式。三伏天人体阳气最盛且经络气血流通,药物容易深达脏腑,是调理慢性病、虚劳性疾病的好时机。一些阳气虚、寒湿重、气血虚的患者,都适合在此时进行贴敷治疗。
不过,“冬病夏治”的三伏贴属于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能快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也并非包治百病。一些市民贴了一年三伏贴之后,觉得作用不大就放弃了。对此,范江俊表示,贴敷为中医外治的一种,有助于调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慢性胃肠疾病等慢病,要想症状缓解,市民一般要坚持3到5年。如果是患有急重症,市民还是要对症就医。
据悉,三伏贴分为“发泡贴”和“温和贴”,皮肤起泡可将体内寒毒排出,提高人体免疫力,古时多为“发泡贴”。但皮肤受损需要很长时间修复,大大影响美观,免疫力差的老人和孩子还有可能引发感染,导致敷贴无法继续。
为了使敷贴既能发挥药效,又不损伤皮肤,当前医院大多使用“温和贴”。“社会上一些医疗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在三伏贴的药物中加入过多辛热、温阳的药物,如白芥子等,对于体质较弱、皮肤比较娇嫩的患者来说,就会出现灼痛、起泡等不良反应。”范江俊说。
此外,三伏贴对药材配比和穴位要求较高,为了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不仅要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还要严格把握中药用量和贴敷规范,个体化治疗是三伏养生的关键。当前市场三伏贴鱼龙混杂,不少市民会选择到一些私人医疗机构敷贴,或者上网自行购买三伏贴对照穴位图贴,在范江俊看来,此举十分不妥。“非专业医疗人员很难做到体质辨识,甚至可能连穴位都分不清,若市民擅自贴敷,不仅达不到预期作用,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市民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敷贴治疗。”
虽然三伏贴适应人群广泛,但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体质壮实易上火者都不适宜贴敷。范江俊提醒,成人贴敷时间为3—4小时,10岁以下儿童为1—2小时。贴敷后感到局部温热为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烧灼感、瘙痒等不适,应马上揭掉敷贴,以免引起起泡等情况。孩子皮肤娇嫩,家长一定要特别注意贴敷时间和注意事项,如果孩子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可提前取下,特别严重者,建议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柳州1号APP记者 韦安、“齐鲁晚报”微信公众号、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邮箱:br/
关键词
本文为媒体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